Exhibition Statement
不是胡思 沒有亂想 唯有創作
是次聯展的三位藝術家,Waverly Wong、Toby Wong 和 Maria Cheung,她們無論在年齡、成長或工作背景俱是大相逕庭,實難以想像她們在香港藝術學院和RMIT藝術學院 一起打拼了數年因而惺惺相惜,這是難得的緣份。而緣份亦可以是「靈感」的來源,她們三人所碰出來的意念火花,發展出今次聯展的主題脈胳:
「胡思亂想」機制一旦開啟就像感覺、知覺與大腦在不停自由闖蕩,反向思索,一切不規律的想法其實是「給藝術家的禮物」;我們藉着觀看這些胡思亂想,探索當下,𨍭化為創作,成為梳理自己思緒和整合原本的自己的過程。
她們仨認為創作靈感不是來自虛無飄渺 ,而是來自藝術家對自身經歷、故事及理解而誕生。
*
筆者都有這樣「胡思亂想」的寶貴經驗;中學時從新界乘巴士到港島上學,幾十分鐘車程中,沿途常常望著窗外景色放空,腦海浮現出許多零碎的故事情節、各種畫面、不知源頭的音樂,甚至電子遊戲設計意念等等,這些這些,也可稱之謂「靈感」。原來這種放空令人專注在視覺,跟著會刺激右腦的聯想潛能,「潛意識」會有好多寶貴的資源提供給于聯想創作。
三位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令筆者聯想到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 (Carl Jung) 的心理學模型,基於她們都努力地透過藝術創作去了解自身。
榮格認為,人的前半生發展焦點在意識自我,中年後開啟的個體化歷程,才轉而追尋他稱為的「自性 Self」。所謂的個體化歷程,其實就是人在「不斷地認識自己」,認識自我意識的過程。
「潛意識」在追尋「自性」其實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連接著我們的過去,同樣也啓迪我們邁向未來。胡思亂想或許令人覺得是混沌,潛意識似乎滙集了原始慾望,這些思想和情緒皆難以明白和掌控,但它同時也是創造力和活力的來源。
*
在心理學中,「意識」是指「那些精神世界中能夠被我們感知的部分」,意識的功能有「思維」、「情緒」和「感覺」。
「潛意識」則存在於我們的心靈更深處,是不容易被我們的意識察覺到,但我們的行為和決定卻無時無刻都被潛意識所影響,是精神世界的內部驅動力。
榮格亦提出了原型 (Archetype) 的心理學概念,指的是存在於全人類的一種普遍的遺傳內在觀念、思維模式或心理意像,由此展現出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源自人類的記憶演化過程。榮格認為,世界上活著的和逝去的所有人之間都是有連結的,而連接的方式就是透過集體潛意識──於是不同的地域、成長背景或年齡都會發被追逐、甩牙等類似的夢;不同民族古代文明和神話傳說中皆有洪水災難、人首獸身的神怪等意象。人類不同文化的故事、神話、夢境中都可找到共通的主題或符號,這類共通元素的基礎即是「原型」。
*
榮格雖然是研究心理學的經驗主義者,但亦對神秘主義非常感興趣。展覽中的藝術家 Waverly Wong 亦跟他一樣。
Waverly 自小學開始發一些重複的夢,夢境中出現的人最初她看不清的,直至在高中時期,遇見重複在夢𥚃見過的「他」。人越大,經歷和結交朋友越多 ,越發覺當中也有一些預言/ 前世結識過的人 。
今次展出的一系列的繪畫《業》,是藝術家之前認識了一位男生,重現了和他的一些回憶的畫面;有些回憶是透過連串重複相關的夢 ,有些是突然在腦海閃過的影像 。這些回憶都並非是當下的,那麼這些是來自前幾世的憶記嗎?
Waverly 的公公在2017年離世,大約兩三年後,她獲公公報夢;夢中看見他身在半空,走向發光的門,牛頭馬面站在一左一右。藝術家以立體雕塑作品《牛頭馬面》呈現出這個意像。
某清晨時分醒來之後,並不熟悉佛教的藝術家在腦海內飄浮著見到佛象在半空中。於是依那清晰的影像創作了另一立體作品《異象》,後來亦生出「一切能力的因 · 某世種的果 」的反思。
*
畫布看起來有如一扇窗戶,看到畫中的風景或人物,總是帶着距離。Toby Wong 的畫作呈現一種既遠又近的境界,是因著畫面雖然是趨向抽象以色調為主。展覽系列的新畫作《幽幽》乃《蒼蒼》那朦朧的色彩張力有一種緩緩引領觀眾進入其中,又隱約看到幾何圖形,似乎有會有另一個空間。
按藝術家透露,她是一層一層顏色塗抹多達數十遍,形成了最後這一種迷霧一般的氛圍。《靜靜站著,已是一場風景》那橫向的深藍色,亦會產生了地平綫或水平綫的視覺效果,令觀眾投入去一個畫家創造的空間,而如此空間沒有指涉任何確實境地,較可能的,乃是畫家的內在風景。
Toby 習畫之前從事商業影像製作超過二十年,對影像執修有深入了解,難怪其繪畫作品的色調及層次完整度處理得極為細緻,而這種單純的畫面帶有一種精神性能量。
筆者會形容 Toby 是有意識地去運動畫筆去將隱藏內心深處的潛意識的一層一層顏色舖在畫布上,比較具象是那個幾何圖型有如一扇門,是進是出,何去何從,則似乎耐人尋味,這可能亦是藝術創作既曖昧又有開放性的地方。
*
Maria Cheung 的攝影系列《生生不息》驟眼看起來像記錄大自然,仔細看清楚及思考,筆者認為她是極有意識去追遡時間的流逝及留下的痕跡,亦以此去比喻記憶中的印記和消毀。
皮膚是包裹著生物軀體的最外層,是保護生物的第一度防線,因著不同環境及生存方式,不同生物演化出各自的皮膚。樹皮像是建築物的外牆般堅固,但因它同時亦成為多種生物生活的環境,風雨或寄生等入侵,令它既堅固又脆弱;受了傷後樹液會流出盡快修復,所以外表是當下又充滿歷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細閱藝術家的的大幅高清相片,觀眾可以看到樹皮上每道紋理都像百歲老人面上的皺紋,有著豐富的人生故事。
生命終究敵不過歲月,或許是自然倒下、或是被人為鋸斷;在死神跟前,任何生物都變得無力,卻令人重新反思人生意義。散落的木屑似是一個過程的終結,但同時它也標誌著另一個生命周期的開始。
無情的是歲月,但世間的關係有情,有情有愛便有生命,藝術家以「再生」系列作品作結,那些嬌嫩的樹皮斑斕的色彩象徵著充滿希望和潛能的新開始,相對於老樹皮確實南轅北轍。世界像是如此不公平,但如藝術家所言「編寫色彩明亮的新章」,生老病死這生命周期,這宇宙定律,尚是公道。
*
「集體潛意識」隱藏在人的心靈深處,難以被直接感知。如果能理解此和「原型」,如何從心靈最深處認識和理解自我,能幫助人們塑造出更加完整的人格,以度過不同的人生階段、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但如何去喚醒和覺察,如何去辨識及整全「自性」,是既神秘又艱深的學問,藝術創作正是其中一種重要的途徑之一,難得三位藝術家不怕此途艱苦而奮進嘗試。
鄭志明
香港藝術學院藝廊展覽 — 不是胡思 沒有亂想 唯有創作
展期 : 2024年8月16日 – 2024年9月24日
時間 : 11am – 8pm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香港藝術學院藝廊(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10樓)
參展人 : 張影薇 | Toby Wong | 王嘉穎
展覽開幕
2024年8月17日 | 3pm – 5pm
藝術家分享與導賞
第一節:2024年8月17日 | 3:30pm
第二節:2024年8月31日 | 3:3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