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脈絡下的社區藝術參與概覽 

如何與非政府組織及社會機構策劃社區藝術工作坊展覽 

隨著社會環境日益複雜,視覺藝術加上社區參與,漸成為促進對話、理解和變革的重要途徑。這個課程專為希望利用社區藝術的變革力量之藝術家、教職員和藝術從業者而設,尤其是與非政府組織(NGOs)和社會機構合作的專業人士。課程旨在讓參加者掌握相關技能,以策劃具有社會影響力的視覺藝術工作坊和展覽,應對新舊社會議題,共同建立多元社區。 

 課程中,參加者將一起探討藝術作為社會參與工具的框架,並研究藝術家與社區組織成功合作的案例。課程強調這些工作坊所處的獨特社會脈絡之重要性,以確保藝術實踐具有文化相關性,並能滿足當地用家的需求。 

課程將提供設計工作坊和社區參與的實用策略,以提升創意、合作和批判思維。參加者更學習如何創建共融環境以鼓勵自我表達,並能透過藝術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兩位導師是藝術與社會跨界的專業關鍵人物,示範藝術家和藝術管理者如何啟發和引領社會參與計劃,曾深度參與的公共項目/展覽,如:樂施會的《勞力是…… #窮得只剩份工 視覺藝術展》(在職貧窮)、 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賽馬會「藝術有SENse」》(特殊教育需要兒童與藝術)、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的《賽馬會「學藝再玩」創齡藝術計劃》(長者藝術)、國際培幼會的《兒童留聲台—孩子發辦》(兒童權利)以及由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資助的《見㠀——年青教學藝術家培訓計劃》。 

參加者將了解當前的社會環境,同時向專業人士學習,汲取他們在實施計劃框架方面的實踐經驗。這些計劃不僅增強藝術表達,亦能促進社會意識和社區建設。一同參與課程,利用藝術表達的潛力來應對社會挑戰,促進社區的韌性。 

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可能會根據教學進度及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第一課:藝術與社會參與入門(方韻芝、莊國棟) 

當前社會中視覺藝術的角色  

理解資助者/社區/受益者的需求  

為項目定義目標和目的  

歷史脈絡:藝術運動與社會變革 

「藝術」能否作為動詞?— 參與理論 

案例研究:成功的社區藝術項目 

第二課:理解社區(方韻芝) 

資料搜集:關於社區需求和興趣 

辨識目標群體 

ABCD —資產為本的社區發展 

在社區內建立共融和互信 

面對多元受眾的藝術與創作媒介應用 

第三課:社區藝術的實用技術(方韻芝)  

以本地案例概述各種藝術形式 

鼓勵創造力和自我表達的技術 

藝術實踐中文化上的敏銳度性和包容性 

藝術製作中的安全性和通達考慮 

第四課:與非政府組織和服務機構合作(莊國棟) 

建立夥伴關係:識別潛在合作者 

理解合作夥伴機構的使命、目標和潛在動機 

社區藝術/參與實踐中的倫理考慮 

項目資金和資源分配 

案例研究:賽馬會「藝術有SENse」(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藝術) 

第五課:設計工作坊/參與(方韻芝) 

工作坊設計的原則:結構和流程 

選擇適當的藝術媒介和技術 

將社會主題融入藝術實踐 

創造包容和相互支持的環境 

第六課:評估影響和可持續性(方韻芝、莊國棟) 

為項目評估社會影響力的方法 

向持分者和資助者報告結果 

藝術與社會參與的趨勢 

課程反思:職業規劃和行業發展 

導師  

方韻芝 

首屆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畢業生,副修人文學,現為獨立策劃人、大學講師、藝術團體在山工作室總監。她從事社區藝術、藝術教育及公眾參與項目多年,擅長策劃不同媒介的藝術體驗及社區參與項目。2012年成立「在山工作室」運用多變的媒介為學校及機構策劃社區藝術項目,致力探討藝術介入的不同方法,致力參與者從創作經驗中認識個人定位、看見他人,從中看見各種可能。 

莊國棟 

香港藝術學院第一屆藝術行政專業證書課程(2002年)畢業生,由劇評到經營書店及餐廳,由建築業安全督導員到國際慈善機構中的公眾教育活動策劃,及後成立推廣閱讀體驗的社企,成功獲得多項基金資助,推動與藝術文化有關的多個社會創新項目,出版多感官口述影像繪本《看不見的禮物》,更榮獲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兒童及青少年組別」的最佳出版獎。2020年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碩士畢業,曾於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教授「社會工作與社會企業」課程,現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班教授數碼創意課及文化管理課。 

日期 2025年4月16日至5月21日(逢星期三)
時間 下午7時至9時30分
課堂 6堂(共15小時)
費用 3,290 
程度 初級 
授課語言 廣東話輔以英語 
課程編號 ASSC-2193B-R 
年齡 16+ 
入學要求 不適用 
上課地點 香港藝術中心15